简述物流系统评价的原则

什么是物流系统评价

对物流系统进行评估,是系统分析过程中既复杂又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主要是借助模型和各类数据,从整体角度审视系统的当前状况。
要准确评估物流系统,必须依赖一定的量化标准,这样才能有效衡量其实际运作情况。
通常,用来衡量系统状态的技术经济指标被称作特征值,它们构成了系统规划与控制的基础信息。
深入分析物流系统的特征值,构建一套完整的特征值框架,有助于对物流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与高效控制,同时也能精准反映物流系统的合理化程度,并评估其改进的潜力和成效。

物流系统的主要特征值包括但不限于: 1 . 物流生产率:这指的是在既定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投入)下,完成某项预测服务(产出)的过程。
物流系统的投入涵盖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能源和技术,这些投入在价值上统一体现为物流成本。
物流系统的产出,则是为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提供的服务。
衡量物流系统投入产出转换效率的指标即为物流生产率,它是物流系统特征值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物流生产率通常包含实际生产率、利用率、行为水平、成本和库存五个子指标。
2 . 物流质量:这是对物流系统产出质量的度量,是物流系统特征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物流系统的产出,物流质量可细分为物料流转质量和物流业务质量两个维度。

进行物流系统评估需遵循以下原则: 1 . 客观性原则: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决策,因此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决策的准确性。
为此,必须确保评估的客观性,要仔细核查评估资料是否全面、可靠、准确,避免评估人员的个人偏见,并确保评估团队的组成具有代表性。
2 . 可比性原则:替代方案在确保实现系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
即便某个方案在特定方面表现突出、新颖,也只能说明其在该方面的优势,不能替代其他方面。
3 . 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应涵盖系统目标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并且对于定性问题应设有恰当的评价指标,以确保评估不出现片面性。

物流系统评估的步骤包括: 1 . 明确评估目的: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为了全面了解物流系统的现状,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明确系统改进的方向。
为此,应将物流系统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设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以揭示现实系统与基准系统之间的差异。
基准值的设定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1 )以物流系统运行的目标值为基准值,评估物流系统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找出实际与目标之间的差距;(2 )以物流系统运行的历史值为基准值,评估物流系统的发展趋势,从中发现薄弱环节;(3 )以同行业的标准值、平均水平值或先进水平值为基准值,评估物流系统在同类系统中的地位,从而找出改进物流系统的潜力。
2 .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
它应反映出评估目的的要求,并尽量做到全面、合理、科学、实用。
为此,在建立物流系统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流系统特征值指标,以便从整体上反映物流系统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3 . 选择评估方法和模型:由于评价指标众多且划分为不同层次,可以通过逐级综合得出对各部分的评估结果及对系统的总体评估结果。
(2 )由于管理基础工作等方面的原因,有些指标无法精确量化;同时由于物流系统是多属性的系统,评估结果用一个数值来表示不够全面和精确,因此对物流系统的评估一般采用综合评估方法。
对各指标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通常采用模糊集理论对物流系统进行评估。

物流系统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在评估物流系统的实际运作时,必须依照既定的评价准则。
为了确保评价的公正与客观,必须针对不同系统特点,设定恰当的评价准则。
首要任务是确保评价的客观性,防止主观因素干扰评价结果。
评价时,应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与精确度。
接着,需兼顾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
物流系统应具备前沿技术,满足实际需求,同时也要注重成本效益。
在挑选物流系统时,应综合考虑技术优势和成本效益,力求达到平衡。
同时,局部利益应服务于整体利益。
物流系统内各部分的功能与效益需协同发展,以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在评价时,应重视整体效益的考量,而非单一局部效益。
在构建指标体系和设定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科学合理与可操作性的原则。
指标体系需准确反映系统运行实际,评价指标则需便于实际操作与评估。
最后,应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系统特性与问题,定量分析则提供具体数据支持。
两者结合,可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系统性能。
总之,物流系统评价准则涵盖客观性保障、技术经济平衡、整体效益优先、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构建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等方面。
这些准则共同构成了评价框架,助力物流系统优化与提升。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